:
:
:
蘇州三六六教育連鎖機構,頌揚華夏五千年文化素養的傳承,少兒藝術培訓中心,培訓青少年文化素養,興趣特長,健康的心理,藝術塑造氣質與內涵相結合的藝術形象,增強毅力,自信大方,從容的健康成長,藝術是打開心靈開智的過程,藝術是增強意志的磨煉,藝術是心靈的精神主糧,藝術是成就幸福的橋梁,藝術是自我價值的體現,藝術是生活的經濟支柱,藝術是健康社會和諧的一部分,人在美的世界中才能發揮善良,心情陽光開朗才而發現世界之美。一切都美好,也有一技之長,以后除了學習還有藝術路可以走。
昆曲(Kun Opera),原名“昆山腔”(簡稱“昆腔”),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、劇種,現又被稱為“昆劇”。昆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,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,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,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“蘭花”。 昆曲發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,后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,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。
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、舞蹈及武術等,以曲詞典雅、行腔婉轉、表演細膩著稱,是被譽為“百戲之祖”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。昆曲以鼓、板控制演唱節奏,以曲笛、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,其唱念語音為“中州韻”。
魏良輔,字尚泉,江西南昌人,流寓于江蘇太倉南碼頭。為嘉靖年間杰出的戲曲音樂家、戲曲革新家,昆曲(南曲)始祖。對昆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,被后人奉為“昆曲之祖”、在曲藝界更有“曲圣”之稱。
昆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“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” (2008年被納入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》 )。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 2018年12月,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北京大學為昆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。
昆曲之入選“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”,在于它是中國古典表演藝術的經典。但“成也蕭何,敗也蕭何”,昆曲的輝煌與落敗都與其特性有關。昆曲的興盛與當時士大夫的生活情趣、藝術趣味是一脈相承的。士大夫的文化修養,為昆曲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品位,他們的閑適生活和對空靈境界的追求,賦予了昆曲節奏舒緩、意境曼妙的品格,加之士大夫內心深處含有對社會對人生的哀怨、悲涼的感受,使得昆曲在音樂、唱腔上每每顯示出惆悵、纏綿的情緒。
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、動作細膩,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。昆劇是一種歌、舞、介、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,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,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,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: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;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,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,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